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近日,围绕财政与货币,各方争论的很是热闹,去杠杆压力下的政策取向成为矛盾焦点。

 

热闹之余,也在思考财政与货币的关系问题,周末还特意买了黄达老先生1984年出版的著作《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》,试图搞清楚二者的关系问题。当然,财政货币问题具有宏大、悠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,远非一两句话所能道明,翻书之余,有几点浅见随想。

 

第一,目前,很多人实际上并不是很清楚财政与货币的关系,或者更多地从孤立角度静止地看待二者的关系,强调这个多一点、那个少一点,有的甚至将政策部门化,认为财政货币之争是财政部门与央行部门之争,我觉得这是小我,不利于理性认识问题,分析问题,并解决问题。需要提高视角站位。

 

第二,理解财政与货币的关系问题,最根本是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问题,也涉及财政货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边界划分问题。这个多一点,那个少一点,只是问题的表象,背后体现的是缺乏对整个经济体系运行规律和矛盾的把握。故而,各说各话、自拉自唱也就并不意外。

 

第三,当前财政与货币之争,体现的是内外部压力和风险下的政策取向之争。更进一步讲,体现了改革进与退的争执、徘徊和观望。熟谙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人或许都会有这种印象,近年来,金融货币改革走在前,市场化更多一些;财政改革走在后,传统行政本位色彩更浓一些。这种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,也凸显了我国治理能力一条腿长、一条腿短的现实。相信,这种状况短期内不可能打破或结束。需要依靠进一步改革、进一步开放来破除和缓解。

 

第四,财政与货币的关系问题,实际上包含着区分与协调两方面内涵要求。我们不能只看到二者的差别和区分,而有意无意忽视了彼此的协同。事实表明,财政与货币的协调配合往往是更重要的方面。但是,二者的协调配合,理论上看很完美,易解释,好理解,但在实践中却并非易事。因此,需要按照各得其所的原则,搞清楚二者各自能干什么?边界在哪里?有哪些冲突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等等。不回避问题,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。

 

第五,理解当下的诸多经济问题,需要回归到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去。搞清楚“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、如何去”。因此,无论是促增长,还是推改革,根本在于,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,摸清问题的本然与应然,不能割裂历史和过去,忘了本源。

 

第六,走的路多了,往往容易忘记我们为什么要出发。财政货币间的争执,一定程度上反映出,目前一些人对于什么是改革?为什么改革?改革的目标是什么?如何推动改革?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并不清楚,或者心存疑虑。因此,才有了更多的“自我”,而少了些“忘我”。当前,亟需凝聚共识。

 

重要的话多说几遍,搞清楚问题,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。7月23日,国务院常务会专门研究了财政货币协同发力的问题,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,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。这是对争执的一种有力回应,但却并不意味着争论的结束。我想,所有的问题,大概都可以拿一句老话来概括,那就是“你相信市场吗,有多相信,相信到什么程度,是真信还是假信”?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马新彬

马新彬

5篇文章 4年前更新

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,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学博士后,先后在《金融研究》、《中国金融》、《审计研究》、《金融市场研究》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,先后主持并执笔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、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3项、人民银行青年研究课题1项,分别获得二等奖、三等奖,出版个人专著《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架构:理论及中国实践》(待版)。研究方向:宏观审慎 金融监管 金融稳定 宏观经济 金融史等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5篇